close

身邊總會遇到些所謂的“野蠻人”,當然不是指外觀上,披著獸皮拿著狼牙棒的原始人,而是行為、態度橫蠻無理的人。

我的野蠻女友》的女主角,"野蠻"行為的背後意義能通過作品了解,但現實靠的是自己。

 

無理,什麼是理呢?理性?道理?

我就沒有那麼深的學問解答這個含意。在於我這平常人的角度,語言是大部人溝通的橋梁,無理大概就是達到目的地的中途,被鴻溝阻斷而溝通失敗的結果。

 

鴻溝— 語言障礙,不只是說不認識的語言那種雞同鴨講。

到底說話的時候表達得足夠清晰、廣義,是對方能夠完整吸收訊息的程度嗎?

聆聽者有足夠的語言能力或相關知識處理接收到的資訊嗎?

 

良好的溝通需要大量的互動,不斷重複確認雙方是在相同的頻道(on the same page),也要小心不要翻錯書。

有時候問題不在於能力程度或技巧,而是即使自以為確認清楚,但巧合之下同時產生誤會也是可能的,像翻譯的過程就非常容易發生資訊的缺失(lost in translation)。

比較普遍的情況大概就是自己說的梗,別人聽不出笑點在哪裡,哈哈。

 

本來每人詮釋字句的能力和方向就會受到自己的背景文化、經歷所影響,所以表達以及理解之間的落差其實可以很大,甚至成為鴻溝。

比較常聽到的是:代溝,三年就一代溝,十年就一個坎。你跟身邊的人表達不滿時,可能試過這樣講:「你都不懂我的!」,沒說過至少也有聽過吧。

 

人們作為團體的生物,團體的身份認同感是很重要的。像是不斷確認立場、強化自己是其中一員的信念,甚至造成排外的結果。

簡單說說運動會吧,例如優勝的時候會得到榮譽和獎品,你的陣營和對抗的陣營之間的競爭激烈的時候,比賽進行中會因為對手是朋友而「放水」嗎?

被發現的話會受到己方團體群眾施壓和責備吧。

同一前題下,對方陣營的選手告訴你,他/她並非真正的敵人,主辦單位只是想趁機從對抗之中獲利,勸說你一起抵制活動。

如果你認定這是對方引誘你不出賽而取勝的策略、拒絕對方手提議,對方又能否認定你是"野蠻人"呢?

 

所以要怎樣分辨溝通的失敗原因呢?說到底還是要通過溝通找出來的。

說是他/她不願意聽,是野蠻人,把責任都推到對方身上,然後放棄了解,最後當然是沒有可能達成重識。

就算當下表面上相安無事,但過後可能又會發生同樣的事情,甚至翻舊帳。

簡單的解釋就是「忠言逆耳」。這樣說吧,對方的論點不需要一定的「忠言」、是對的,

但接不接納理應經過獨立的思考判斷,而非純粹因為個人喜惡就立即結束對話。

這樣只會停留在訊息的同溫層、沒有交集,陷入對立的惡性循環。

 

「野蠻」這形容詞使用的時候能已經包含了說話者的主觀意見或偏見。

說到底,別人提起"那個誰"有多野蠻的時候,很大機會只是尋求認同,

所以為了盡快脫身,結束這溝通不良的話題,

就不該研究到底真正榮獲「野蠻」一詞的是哪一方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4'33"的意義 的頭像
    4'33"的意義

    4'33" - 書評影評 / 閱後感

    4'33"的意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